這篇文章的標題我本來要定為「停車場」,然後放照片了事;不過在讀了這期財訊的一篇報導後,決定把它們二合一,在看財訊的文章前,先來看看停車場的照片吧~








看到這樣的「停車場」,在早期「一個孩子不嫌少,兩個孩子恰恰好」的家庭計畫年代,應該會是讓政府很頭痛的現象,但沒想到在不到三十年後,這樣的畫面卻是包含台灣在內的各先進國家政府積極想要看到的情況。

底下的轉貼文章,粗體是原文的粗體,是為了保留原味,不是我特意加強的喔~或許裡面有些看法不能讓每個人都認同,不過就是這樣,大家才有討論的空間嘛!

===========================================

「楢山節考」By 台大醫院醫師、教授:陳耀昌

【財訊月刊 / 284 期 94 年 11 月號】

愛好文學或電影的人都知道日本的「楢山節考」。原著作者是深沢七郎,電影是今村昌平導演,一九八三年坎城影展最佳影片。敘述日本古時候,鄉下人民生活窮苦,男女老少每日汲汲營營,但求一餐溫飽。在鄉下有一個不成文規定,老人家到了一定年紀,就要由兒子背到深山裡面等死,因為古時候沒有多餘的糧食養一位老人家,為了不給家人太多負擔,每一個家庭只要有老人都是一樣的下場。

經驗法則告訴我們,至少在近代史上,隨著時代的進展,人類的科技就愈改善、壽命就愈延長、生活就愈幸幅。可是,由於自私的我們這一世代,或為享樂,或為志業,濫用了生殖科技的發展成果,忘記了「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新生兒因而銳減:而醫學的進步,又讓人類壽命大幅延長,老年人口大為增加,於是造成了史無前例的全球性人口結構大變化。講一句危言聳聽但不是杞人憂天的話,人類美好的日子,似乎已到了高峰。由於人口結構的失衡,未來的日子顯然將不如今天的安逸幸福。布坎南的「西方之死」(見二○○三年十月本欄)著重的是文化面的,而經濟面的,說不定更糟。

美國波士頓大學經濟學教授,雷根政府的白宮經濟顧問柯力寇夫(Laurence J. Kotlikoff),去年底出版了《即將來臨的世代風暴》(The coming Generation Storms),以經濟學觀點描繪二○三○年的未來美國:

「假設現在是二○三○年,張開您的眼睛,您看到什麼?」

「首先,您會看到一個老人國度,全國比現在佛羅里達州的人口結構還要老,退休人口倍增,但勞動人口只增加一八%。」

「您會看到,超多的貧窮老人擠在空間不夠大、物質不夠多、水準不夠好的老人院裡。」

「您會看到一個處於絕望的政府,稅比天高(估計稅率在七八%左右,政府才能運作),卻又大砍退休金及健康福利,國防、教育預算大幅縮水,國債高築,政府大量印製鈔票,於是通貨膨脹,幣值大貶,物價狂飆,人口大量外移,因為他們對國家已失去信心。」

「您會看到政治極端不穩定,失業率大增,勞工示威,犯罪率爬升,利率之高屢創紀錄,金融市場大亂。總之,您看到美國逐漸沈淪,有如第三世界。」

我們一定會問,真的有這麼糟糕嗎?

答案是肯定的。最近《外交季刊》(Foreign Policy Quarterly)三十五週年慶而為三十五年後(二○四○年)的末來世界做預測時,新加坡李光耀也再度強調這個問題,而且開了藥方。

不管台灣人是否喜歡新加坡式的民主模式或兩岸觀點,李光耀絕對是個有大智慧、國際觀、歷史感的長者。他在《外交季刊》文章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便是:「影響二十一世紀全球的安全與成長,最關鍵的因素,是人口結構(Demography),而不是民主政治(Democracy)。」

他說,開發中國家人口激增而拖累國家發展,而已開發國家生育率每下愈況,也減損經濟成長。已開發國家雖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想扭轉生育率下降的趨勢,但結果令人失望。接下去只有移民政策大開放,但也會帶來諸多風險及社會聚張。

因此,李光耀認為,無論面對人口膨脹或緊縮,各國政府別無選擇,很快就會全面插手婚姻、生育等過去一般被視為私領域的事務,因此,「放任主義的生兒育女(Laissez-Faire Procreation)」將不復存在。李光耀的想法,有毛澤東當年以一胎化政策控制中國大陸人口的影子。但禁止生育容易,增加生育則較難。

讓我們了解一下台灣的狀況。

二○○○年美國六十五歲上人口占一五%,而台灣是八.五%,但是美國的人口出生率尚有一.七左右,台灣則已經低於一.二。依經建會之推估,台灣六十五歲以上人口比率,二○○○年為八.五%、一○年為一○.三%、二○年為一五.九%、三○年為二二.六%、四○年為二六.八%、五○年為二九.八%,其中八十歲以上的老人接近全國人口的一○%。也就是說,到了二○三○年後,台灣的人口結構,將與西方各國同步,每四個人就有一位老年人。

現在台灣每個家庭的老人還不算多,但是在白天,病房內已經大多由瑪麗亞或德麗莎在陪伴老年病人。三十年後,老年人口放大三倍以上,而我們的下一代能分擔責任的兄弟姐妹又少,算起來,他們必須承擔的「老人照顧」責任至少是我們的四倍以上,這真是生命的不可承受之重。

所以三、四十年後,也許醫學的持續進步,會讓許多病都可以有新藥或新技術,壽命可以更延長;但現實上,新藥或新技術代表更多的醫療支出,政府財力絕對無法負擔,等於是備而不用,成了空談。而且政府不可能照目前的支出做至少三倍以上的放大來照顧老人的健康;何況將來政府還有「不住院的老人」也要列入照護。我可以大膽預測:「在總額預算的思惟下,三、四十年後,每個老年人所能自政府分配到的醫療費用,大約只有現在的三分之一左右。」因為那時候優先考量的,絕對是兒童及青少年的養成教育,不是臨終老人的多活一個月或半年。

以杜會觀念來說,目前醫療機構及人員莫不秉持「生命無價」、「生命神聖」的觀念,特別是在健保制度之下,除非病人或家屬放棄,否則醫護人員莫不盡一切健保允許之可能,不計成本,來挽救一個生命。這樣的思惟,三十年後,將發生變化。有個統計顯示,病人臨終前一個月的醫療費用,幾乎占掉了健保的三分之一。當政府財政不寬鬆,而「生命神聖」又不再被視為必然時,會覺得這個花費非常不符經濟效益。這樣說,也許會被批評不人道、殘忍,可是當預算吃緊時,這將是一個優先被「檢討」的對象。

請看,也是這次《外交季刊》預測人類三十五年後會消失的項目中,第一個被提出來的就是「生命神聖」(The Sanctity of Life),原因之一正是「人口老化」。作者辛格(Peter Singer)是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他說:「傳統認為人類生命是神聖的,但未來三十五年內,這個觀念將在科技發展及人口老化壓力下分崩離析。到了二○四○年,會認為人類生命從受孕到死亡都有其神聖性的,大概只剩下一些活在象牙塔的基本教義派人士。」

因此,在三、四十年後,每個老年人所能分配到的醫療費用大大減少的債況下,安樂死的觀念將受到普遍認同,甚至「協助自殺」的觀念也有可能被接受。許多老人的生命末段,勢將草草結束,不似現在「奮鬥到最後一刻」。

以上所談的是重病必須住院的老人。至於不必住院的老人呢?根據美國的資料顯示,六十五歲以上人口一九%需要某種程度的照護,包括吃飯、穿衣、浴洗等;到了八十五歲,則需要照護的人口升到五五%,亦即一半的高齡人口需要受到照護。在美國,或居家照護,或老年之家照護。目前台灣之國情有異於美國,多數老人與兒女同住,由兒女照護,三十年後老人暴增,這種情況將難以為續,屆時兒女照顧老人的意願與能力是一大考驗。如再不未雨綢繆,將成為重大的社會問題。政府必須及早規畫老人照護之財源。

長庚醫院吳德朗教授認為,老人照護應分級為:一、護理之家照護,照顧完全失能的老人;二、中度障礙照護之家,照顧中度機能障礙之老人;三、輕度功能障礙之老人;四、健康老人之家,讓健康老人得享天年,並可協助照護上述第二、三項需要部分幫忙之老人。

柯力寇夫感嘆,雖然趨勢如此明顯,但美國的政治人物卻蓄意避開這個問題。去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布希及凱瑞大小數百場演說,從未對這個問題提出對策。人民也一味只想減稅,只想享受國家福利。這種不正視問題及不尋求對策的態度只會讓將來我們子孫的經濟狀況遭受更大的傷害。

台灣也是一樣,迄今我們很少聽到有關人口政策的政見或承諾。弔詭的是,三十五年後,如果《外交季刊》的預言是真,台灣面對的中國大陸,將不再是共產專制政權。套一句李光耀的話,三、四十年後,影響台灣發展與安全的最關鍵因素也許不是台灣的外交或國防而是本身的人口結構問題。放眼三十年,台灣不必然有戰爭問題,但必然有老人問題。柯力寇夫對美國的老人遠景尚且如此悲觀,而台灣的老人一向不是政府照顧的,目前老人杜區、老人看護機構少之又少,政府的負債則愈來愈多,真不知如何來應付三十五年後的老人問題。

二○○八年的大選也不遠了。對候選人來講,也許「三十五年太久,只爭今朝」,但對你我他等三十五年後的老人而言,是不可能也不忍心全靠兒女的照顧。如果身體有狀況,有些老人可以自保,但相信有不少老人必須仰賴政府所規畫的老人照護財源與老人照護環境。

如果政府不能馬上認真規畫執行,三十年後,台灣會出現一些無生活能力的孤獨老人,只得去尋找自己的「楢山」。

===========================================

P.S. 照片的拍攝地點是東京迪士尼
P.P.S. 楢山節考被拍成兩次電影,分別是木下惠介(1958)及今村昌平(1983)
P.P.P.S. 日文裡的「XX節」,意指某種傳統歌謠,有點像我們地方歌曲、山歌之類的,「考」就是「考究、調查」,放在句末是倒裝句。作者深沢七郎做了一首「楢山節」的曲子貫穿整個故事,因此名為「楢山節考」(感謝 Amykaku 釋疑)

延伸閱讀:天下雜誌「少子海嘯 娃娃不見了」← 一樣是篇不錯的文章,花點時間看一下囉~

參考連結:松岡正剛の千夜千冊『楢山節考』← 日文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