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1月看到迴紋針老師介紹的「送信到哥本哈根」,就一直想看這部電影,
今天終於一嘗宿願看了這部電影的DVD(百事達沒有,亞藝才有)~

我很不喜歡在看電視、電影時,旁邊有看過人一直在做「劇情簡介」,
所以當初看到迴紋針老師寫說想看這部電影的人不要再繼續看下去時,
我就馬上 Page Down 到回應的部分,直到今天看完電影才又回去看完整篇文章,
同理,以下我雖然並不打算介紹劇情,
但同樣勸想看這部電影但還沒看的人,不要再繼續看下去...^^
若不在意想先看劇情簡介的人,可以去看看迴紋針老師的介紹喔~

英文片名為「I am David」,中文片名則是依據劇情翻譯為「送信到哥本哈根」,
沒錯,整齣戲劇的軸心就是大衛要將一封信送到哥本哈根,
但劇中抓住我目光的,不僅是那封信,還有不停出現的「肥皂」...

在大衛逃離集中營,從草堆中找到裝著需用品的包包時,他把物品一件一件拿出來檢視,
出現麵包、指北針、小刀時,這都還算正常,但出現肥皂時,我楞了一下,
「真的是肥皂嗎?逃難帶什麼肥皂啊?」我心中這樣想著,「會不會那是別的東西啊?」
這時我還不知道「肥皂」在片中的意義,但隨著劇情的推進,我慢慢瞭解到它的意義...

大衛在集中營裡對生命充滿不確定,覺得活著沒有意義,
他的「牢友」約翰對他說:「活著才有機會改變,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
後來大衛偷了集中營裡一位軍官的肥皂,但約翰卻替他承擔了下來,喪失了生命...

肥皂的用途就是用來洗滌,大衛偷肥皂,意寓他希望擁有一個被洗滌的生命,
但付出的代價卻是告訴他「活著才有機會改變」的約翰慘死於槍下,
這對大衛來說是一個多麼大的一個內心衝突啊!
這也是為什麼幫助大衛逃亡的軍官會將肥皂放進背包裡,
因為,這位軍官也希望大衛從此能有一個被洗滌的人生...

在逃亡的路上,有一幕是大衛在水邊洗手,
但他卻越洗越生氣,最後把肥皂狠狠摔到水裡面,
因為他的手洗乾淨了,但他的內心,他的人生,卻不是可以這樣洗乾淨的,
他此時不能信任何人,也不知道他要到哥本哈根做什麼,他的人生仍然充滿著不確定~
在豪宅的浴室裡看著那塊「肥皂」,讓大衛想起強調活著才有機會改變的約翰為了他犧牲,
他的內心在煎熬,情緒快要崩潰,因為他找不到可以洗滌內心的方法...

所幸最後,在瑞士,他找到了,洗滌生命的肥皂,就是「愛」...
對身為基督徒的我來說,這就像是耶穌為了我們的罪釘死在十字架上,洗滌了生命...

相關閱讀:christabelle的「送信到哥本哈根」


找個小小的碴;在大衛逃離集中營時,差點被打開房門的士兵撞個正著,
我覺得一個12歲的小男孩這時應該是嚇到腿軟才對吧,可是他居然連驚叫一聲也沒有,
不過或許這是因為他長期居住在集中營裡,我們不能以一般小孩的狀況來看待...
這是題外話,不是重點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7) 人氣()